首页 >> 风吹楠

绿色转型潮涌黔山秀水金发草属

宏华农业网 2022-07-05 18:17:48

绿色转型潮涌黔山秀水

全国大部地区高温笼罩,位于西南地区大山深处的贵州高原,却是爽爽的、凉凉的。来到这里的人们,面对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清爽宜人的气温,无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贵州太富了。

如果仅仅按GDP衡量,贵州在全国很不起眼,但如果用生态衡量,贵州却在全国很“富”。随着中国改革向纵深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必将成为贵州发展的新机遇。

良好的生态是贵州独有的优势,然而经济的欠发达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这是贵州实现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保障。

贵州要实现绿色转型,不仅仅是要实现工业、能矿产业的绿色转型,更要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要让贵州的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成为老百姓致富的法宝。

就像一个强大的绿色“磁场”,贵州吸引着外来投资者到贵州经营生态产业、绿色产业以及休闲度假者纷至沓来。今天,生态立省、绿色转型已成为贵州的新名片。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沿赤水河逆流而上,两岸竹海葱郁,河水清澈。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环境,加上世间少有的丹霞地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里“洗肺”,当地老百姓也越来越从生态旅游中受益。原本农民瞧不上眼的竹笋、竹篓、农家腊肉等土特产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珍品,价格也涨了不少。

尝到绿色转型甜头的贵州人,更懂得精心守护绿色家园。作为全国第一座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贵阳在全国率先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率先推出生态法庭、生态审判庭。

有人说贵州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发展要宁慢勿快,否则得不偿失;也有人说,贵州为了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在所难免。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把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

“这两种观点,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都是不全面的。”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作为已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重要阶段的贵州,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

去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贵州举办了首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交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展示发展成果,推广典型案例。这一高层次论坛,将成为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智库”。

今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这标志着贵州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正式启动,贵州成为继福建之后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良好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对于发展的迫切性,贵州人民有格外深刻的体会。全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贵州就占了3个,要尽快摆脱贫困,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就必须牢牢扭住发展这个主题。靠牺牲环境换来GDP,贵州人坚决不要。如何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加快发展,成为贵州亟须突破的两大瓶颈。

贫穷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既要“青山郭外斜”,还得“仓廪俱丰实”。

“烟、酒、茶、药、食品”是贵州的五张名片,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对于促进农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托特色优势产业,贵州遵循山地经济规律,打造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贵州将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绿色、有机农业基地。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贵州省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落实“生态立省”战略和国家石漠化治理有力时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竹、还草、还茶,贵州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30.8%上升到2013年的48%;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建设绿色贵州取得明显成效,夯实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良好的生态让贵州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马头村松树林组村民长期以来守着青山绿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去年,乌当区依托松树林组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挖掘布依族村寨的特色,将之打造为乡村旅游精品点,吸引了贵阳周边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而今,村里50多户人家,有一半开办了“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经营得最好的年收入超过60万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断夯实生态基础,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把绿水青山打造成为贵州的亮丽名片,用生态环境营造发展优势,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业、更多人才创业发展,让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

走进贵州的“5个100”产业园区,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者在贵州安家落户,投资兴业。他们的到来,一则是冲着政策优势,但大多数是冲着这里良好的生态。台湾的客商来贵州投资花卉产业、观光农业;广东、福建的客商来投资有机蔬菜、瓜果;浙江的客商来投资茶产业,其他地区的客商也紧紧盯住贵州的生态优势产业,愈发感受到贵州这片净土的后发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农村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不仅事关农业农村的未来,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只有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的改变和质的突破。”日前,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王衍亮在贵州出席全省生态农业发展座谈会时说。

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与再生产,是其他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从种植业到畜牧业到渔业,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影响最广泛。

王衍亮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半数左右,能够在农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善农业的生产方式,对于我国走向低成本的生态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近年来,贵阳市将“三农”工作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收入连续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粮经比、种养比、加工比等逐步向合理方向调整。随着农村产业越来越“绿”、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同时,相比城市,农村生态基础好,地域广阔,治理调整的空间更大。我国有约18亿亩耕地和大量可以开发的荒山、荒坡、盐碱地等边际土地,通过合理挖掘土地潜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在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农业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发挥农业环保功能。

居住在山区的山民们对山林倍加珍惜,并形成了许多保护森林爱护自然生态的习俗文化。居住在雷公山麓的苗族在采伐树木时总要注意蓄好小木,绝不允许给山坡“剃光头”。而且还将最老、最高大、结籽最多的“母树”保留下来。他们的传统观念认为,结籽多的母树是保证山坡树木繁茂不绝和苗族子孙后代兴盛的根基,保留了母树的存在,也就保留了山林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自我修复的功能。他们的传统知识把人与自然间生命相互支持的辩证关系明确表现了出来。

无论是加快发展还是保护生态环境,说到底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回望贵州走过的道路,印证着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绿水青山一定能带得来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多彩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更加强大的动力,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剪线器价格

江西永辉超市有限公司铜锣湾广场店

蜡封火漆印章报价

可携带式折叠桌价格

木结构设计

乾隆年间笔筒报价

莆田市涵江区嘉兴饭店

节能LED照明灯

美国宣威漆价格

PE蓝膜

友情链接